現在,生活中到處可見盲道,可是,盲道就真的給視殘者帶來方便了嗎?目前,盲道的現狀很不好,使用率極低,到處都有占用盲道的情況,那么應該如何改善呢?
1.有選擇地建設盲道,不能只求“量”,而忽略了盲道的實際利用情況。比如次要馬路和寬度在3.5米以下的人行道可以不建盲道,而在主要地段和寬敞的人行道上,規范盲道建設,實現區域貫通。同時,在路口、轉彎處和重要建筑物門口,應普遍建造提示盲道,而在沒有盲道的道路入口處也應設置提示盲道和一小段行進盲道。這樣盲人路過時,就能知道前方沒有盲道。
2.讓盲道設置更人性化。人行道上的盲道有兩種鋪設方式,既可以鋪在從人行道外沿向內25到60厘米處,也可以鋪在從人行道內側向外25到60厘米處。此前,上海的盲道選址普遍采取前一種方式,這就很難避免不與停放在人行道上的自行車“搶地盤”。如今市政部門的方案改為后一種方式,從設計上可使盲人和騎車人各得其所,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這種沖突。
3.加強對盲人的出行培訓。以往我們的研究、解決導盲問題往往從設施著手,很少對盲人進行培訓,導致很多盲人并不了解已有的各種導盲設施,也就談不上使用。所以,應該組織有關方面幫助盲人熟悉各種導盲設施,鼓勵他們使用設施,從而提高他們的出行能力。
4.鼓勵盲人多和社會接觸,不要由于自身生理缺陷而把自己封閉起來,足不出戶。這樣一來,社會大眾對盲人的重視程度會提高,也會意識到盲道的作用,自覺、自愿地不占用盲道,轉而主動協助盲人出行。
5.其實,為盲人謀福利,需要每個人的參與。我們不妨試一下,將眼睛蒙起來,親身體驗盲人出行的感覺,也許在這個過程中,會對盲人的不易多了幾分了解,從而對盲人有發自內心的關愛。對于政府部門,在考慮盲道等方便盲人的措施時,也應該換位思考,畢竟這不是“面子工程”,而是為盲人謀福利的實事。
盲道磚的應用應該得到更大的普及,這樣盲人出行才能更有保證。